專家:樓市調控無礙經濟平穩增長
2015-2-2 17:25:41 點擊:
“個人認為二季度CPI仍將處于高位運行,但當前價格總水平仍處于可控的區間,在財政、稅收、進出口等方面還有政策調整的空間。”在20日上午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一季度國內外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如是說。與會專家認為,當前宏觀經濟運行主要的兩大風險是通脹和房地產泡沫,應該通過多種渠道回收貨幣流動性,釋放更加強烈的管理通脹預期的信號。房地產投資和銷量在未來將會放緩,但不足以影響今年全局的經濟增長。
CPI全年“前高后不低”
近期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GDP同比增長9.7%,CPI同比增長5%,3月份CPI更是創新32個月以來的新高。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正在進入高增長、高通脹的階段?
“這個數據搭配得非常好,應該說是高增長、低通脹,但當務之急不是討論高增長,而是把物價控制到什么水平是合理的。”周望軍表示,從國際看,全球流動性過剩是導致發展中國家通脹的根源,中東北非地區政局持續動蕩,引發了國際油價和糧價的大幅上漲,這些輸入性通脹因素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要遠大于發達國家。“在美國、日本未采取有效行動之前,全球性通貨膨脹的局面難以根本扭轉。而從國內方面看,市場需求旺盛,通貨膨脹預期增強和成本上漲已經導致了CPI持續高位運行。”
“總體來看,現在是一個比較溫和的、中等程度的通脹,但如果物價上漲進一步‘倒逼’工資的上漲,出現物價和工資螺旋式的上漲,形成自我強化的循環,治理起來會更加的困難。”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的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認為,全年物價走勢會出現“前高后不低”的現象,未來壓力還是非常大的。
“預計二季度CPI仍將處于高位運行,主要由于一季度受上年漲價的翹尾因素較大,加之在全球流動性過剩,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攀升。”周望軍表示,當前應主要做到“兩保一穩”,即保障市場供應,保證群眾生活,穩定通脹預期。目前,全國已經有18個省市區建立了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的聯動機制,在財政、稅收、進出口等方面仍有政策調整的空間。
多渠道回收貨幣流動性
“當前宏觀經濟運行主要的兩大風險是通脹和房地產泡沫。特別是通脹壓力,是現階段經濟運行當中主要的矛盾和中短期的風險因素,要抑制當前的通貨膨脹的局面,收緊貨幣不是萬能的,但如果不收緊貨幣則是萬萬不能的。”王軍在會上表示,鑒于當前的利率水平還不足以抑制通脹,建議繼續提高基準利率,釋放更加強烈的管理通脹預期的信號。
對于下一步如何管理貨幣流動性,王軍認為可以從兩個角度考慮:一是銀行體系要擔起職責。雖然今年已經兩次提高價格基準利率,央行還是應該堅持把控制流動性或者收儲貨幣作為基本方向來做,保持一個比較穩健的力度。
二是對于整個全社會來說,流動性都是比較充裕的,應該通過主動增加一些資產供給來吸收流動性。“比如可以通過大力加快發展直接融資,發展資本市場來回收流動性。同時利用資金支持一些戰略性的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發展。除此之外,還應該通過開放民間資本投資的渠道,允許他們進入更多的領域來吸收流動性。”
樓市調控無礙經濟增長
國家統計局近期公布的房地產數據顯示,一季度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速仍較快,但3月份70大中城市中,房價出現環比下降的城市已增加至12個。
“考慮到宏觀政策在收緊,預期未來幾個月,房地產市場的銷量和投資的增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但也不必過于悲觀,適度的降溫有利于控制住房價格,有利于調整結構。”王軍認為,總的來看,房地產調控改變不了今年經濟平穩增長的大局。“從房價來講,恐怕房價漲幅放緩是一個趨勢,大跌的可能性也不大。”
“從房價來講,地方政府承擔更多的職責。從近期600多個城市出臺的房價控制目標來看,都集中在GDP增速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兩個方面,而忽略了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地方這種打擦邊球的做法,會讓控制目標最終變成漲價目標,有必要進行檢討。”王軍說。
“央企應該要從商品房的開發建設里退出來,主要集中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對于今年1000萬套的保障房任務,王軍也給出了建議,“要解決保障房的建設資金,除了財政外,還要調動社會資金的積極性,比如說當前的社保資金和保險資金都非常高,可以運用金融創新的手段,引導這些社會資金來投入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包括東部沿海的發達省份,可以利用公租房的優勢所產生的現金流發行資產支持的證券,支持保障性住房的建設。”
對于樓市調控,從中長期來看,要推動土地政策的改革,發揮貨幣政策的獨特作用,維護房價的穩定也應當作為央行貨幣政策關注的重要目標之一,不光是關注物價,還要關注資產價格。在王軍看來,目前一個非常緊迫的任務就是,改革中央和地方的財稅關系。“短期看,可以考慮在嚴格監管控制風險的基礎上,有選擇的允許符合條件的地方直接發行市場債券,中期則可以考慮將房地產稅和資源稅的試點擴大到更多的城市,減弱對于土地出讓金和土地財政的依賴。”
CPI全年“前高后不低”
近期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GDP同比增長9.7%,CPI同比增長5%,3月份CPI更是創新32個月以來的新高。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正在進入高增長、高通脹的階段?
“這個數據搭配得非常好,應該說是高增長、低通脹,但當務之急不是討論高增長,而是把物價控制到什么水平是合理的。”周望軍表示,從國際看,全球流動性過剩是導致發展中國家通脹的根源,中東北非地區政局持續動蕩,引發了國際油價和糧價的大幅上漲,這些輸入性通脹因素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要遠大于發達國家。“在美國、日本未采取有效行動之前,全球性通貨膨脹的局面難以根本扭轉。而從國內方面看,市場需求旺盛,通貨膨脹預期增強和成本上漲已經導致了CPI持續高位運行。”
“總體來看,現在是一個比較溫和的、中等程度的通脹,但如果物價上漲進一步‘倒逼’工資的上漲,出現物價和工資螺旋式的上漲,形成自我強化的循環,治理起來會更加的困難。”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的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認為,全年物價走勢會出現“前高后不低”的現象,未來壓力還是非常大的。
“預計二季度CPI仍將處于高位運行,主要由于一季度受上年漲價的翹尾因素較大,加之在全球流動性過剩,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攀升。”周望軍表示,當前應主要做到“兩保一穩”,即保障市場供應,保證群眾生活,穩定通脹預期。目前,全國已經有18個省市區建立了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的聯動機制,在財政、稅收、進出口等方面仍有政策調整的空間。
多渠道回收貨幣流動性
“當前宏觀經濟運行主要的兩大風險是通脹和房地產泡沫。特別是通脹壓力,是現階段經濟運行當中主要的矛盾和中短期的風險因素,要抑制當前的通貨膨脹的局面,收緊貨幣不是萬能的,但如果不收緊貨幣則是萬萬不能的。”王軍在會上表示,鑒于當前的利率水平還不足以抑制通脹,建議繼續提高基準利率,釋放更加強烈的管理通脹預期的信號。
對于下一步如何管理貨幣流動性,王軍認為可以從兩個角度考慮:一是銀行體系要擔起職責。雖然今年已經兩次提高價格基準利率,央行還是應該堅持把控制流動性或者收儲貨幣作為基本方向來做,保持一個比較穩健的力度。
二是對于整個全社會來說,流動性都是比較充裕的,應該通過主動增加一些資產供給來吸收流動性。“比如可以通過大力加快發展直接融資,發展資本市場來回收流動性。同時利用資金支持一些戰略性的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發展。除此之外,還應該通過開放民間資本投資的渠道,允許他們進入更多的領域來吸收流動性。”
樓市調控無礙經濟增長
國家統計局近期公布的房地產數據顯示,一季度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速仍較快,但3月份70大中城市中,房價出現環比下降的城市已增加至12個。
“考慮到宏觀政策在收緊,預期未來幾個月,房地產市場的銷量和投資的增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但也不必過于悲觀,適度的降溫有利于控制住房價格,有利于調整結構。”王軍認為,總的來看,房地產調控改變不了今年經濟平穩增長的大局。“從房價來講,恐怕房價漲幅放緩是一個趨勢,大跌的可能性也不大。”
“從房價來講,地方政府承擔更多的職責。從近期600多個城市出臺的房價控制目標來看,都集中在GDP增速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兩個方面,而忽略了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地方這種打擦邊球的做法,會讓控制目標最終變成漲價目標,有必要進行檢討。”王軍說。
“央企應該要從商品房的開發建設里退出來,主要集中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對于今年1000萬套的保障房任務,王軍也給出了建議,“要解決保障房的建設資金,除了財政外,還要調動社會資金的積極性,比如說當前的社保資金和保險資金都非常高,可以運用金融創新的手段,引導這些社會資金來投入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包括東部沿海的發達省份,可以利用公租房的優勢所產生的現金流發行資產支持的證券,支持保障性住房的建設。”
對于樓市調控,從中長期來看,要推動土地政策的改革,發揮貨幣政策的獨特作用,維護房價的穩定也應當作為央行貨幣政策關注的重要目標之一,不光是關注物價,還要關注資產價格。在王軍看來,目前一個非常緊迫的任務就是,改革中央和地方的財稅關系。“短期看,可以考慮在嚴格監管控制風險的基礎上,有選擇的允許符合條件的地方直接發行市場債券,中期則可以考慮將房地產稅和資源稅的試點擴大到更多的城市,減弱對于土地出讓金和土地財政的依賴。”
- 上一篇:“十二五”鋼鐵業應確立五大方向 2015/2/2
- 下一篇:新型材料 隔音板 2015/2/2